從《駛向開闊的世界》到《微弱但不可摧毀的事物:胡少卿詩選》,我們從一個詩人的閱讀史中不僅看到詩歌長河里那些閃光的名字,也隨著他的作品,看見生命于塵世間對于一切美好的追求和在塵世間求索的道路,以及詩人那一份永不放棄的堅守。胡少卿老師希望詩歌與詩人都保持“清潔柔軟”之性,因為他堅信這是“微弱但不可摧毀的事物”。而“一旦成為詩人,我們就和亙古所有的詩人同時經營同一片花園”,在學者、詩人胡少卿老師眼里,“古典詩歌是后花園,而新詩是我們的起居室”。本期文化講堂,邀請胡少卿老師帶我們走進詩歌花園。

胡少卿,著名詩人、學者,著有《微弱但不可摧毀的事物:胡少卿詩選》(2020年7月,上海三聯出版社)
為什么還有人讀詩?
我們通常說文學是精神食糧,其實詩歌也真是這樣的一種精神食糧,它在我們生活當中的作用有兩條。
第一是能夠讓我們感到愉悅。你讀了一個好詩會非常的愉快,它會給你帶來一種幸福感,而且這種幸福感的獲得是比較簡易的,不需要太多繁瑣的程序,你只需要拿起一本詩集,看到一首好詩,然后你就能得到這種享受。當然得到這個享受的前提是你必須具備一定的詩歌欣賞的基礎,這種愉悅并不是每一個人隨便都能得到的。
第二是它能夠成為我們的一種精神上的營養。我們都知道吃一個東西,那個東西它如果好的話,它應該對你有營養,而不是對你的身體造成損害。而詩歌也是這樣,它在精神上會對你帶來一個好的營養,它能夠幫助一個人的心靈變得豐富、變得細膩、變得完整、變得層次很多,同時它能夠讓人很柔軟地去對待這個世界,對待他人。
詩歌跟其他的文學形式相比有什么不一樣?
我同樣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一點,詩歌如果拿食品來做比喻的話,詩歌其實相當于是酒,它是更濃縮的、更純粹的、更激烈的,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更迅速更快捷的。你只需要少量的酒,你就可以很迷醉,同時它會對你的身心造成一個巨大的沖擊,詩歌跟其它題材的區別就在這個地方。它的那個高度的濃縮性,極度的純粹,還有那個熱情,那種沖擊力,你喝下酒之后,身體里那種燃燒的感覺,那就是詩歌帶給你的。而相反呢,比如說像小說、戲劇、散文,可能這些發生的效果會慢一點,就好像你吃別的東西一樣,它帶來的感覺是跟酒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跟中國古典詩詞相比,新詩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關于這個話題,我有一個比喻就是“古典詩歌是后花園,而新詩是我們的起居室。”我覺得這個比喻可以特別好地來闡明這兩種文學形式在我們當下生活的關系。古典詩歌是后花園,就意味著古典詩歌是一個安寧的、寧靜的地方,我們可以進入到后花園里邊去修身養性,去獲得一種精神的休息。但是因為它是古人寫的,它對應的是古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它的核心就是一種寧靜,一種跟自然的交融,這是古典詩歌的特點。我們雖然能夠在當中得到休息,但是我們跟古典的世界終究是隔了一層的,因為我們并不是在那個世界里生活的人,我們現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古典詩歌的位置。那么新詩是起居室,意味著什么呢,就意味著新詩是跟我們當下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它直接關心的是當代人的那種內心的煩惱、焦慮,內心的那種無法安放的紛亂的東西,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很多難以言說的那種想法和情感可以在新詩當中找到對應物。
古典詩歌是我們修養心靈的一個地方,而新詩是我們去找到自己的表達的出口的一個地方。
中國新詩的百年發展當中有哪些值得珍視的傳統?
我想提的第一個珍貴的傳統就是在20世紀的20年代的早期,由以聞一多先生為代表的新月派所進行的嘗試,新月派的嘗試就是比較在乎詩歌的形式,尤其是它的代表人物聞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張,就是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

聞一多(1899-1946)
第二個就是對于新詩的內容、現代內容的在乎。這個嘗試是出現于20世紀的中后期,以所謂象征派詩人李金發作為代表的,李金發的詩集《微雨》、《食客與兇年》這些詩集的出版,就是他帶入了一個非,F代的詩歌手法,包括在1927年前后出版的魯迅的散文集《野草》也是這個傳統的一部分。

李金發(1900-1976)
第三個就是20世紀的30年代出現的現代派詩歌,以卞之琳、何其芳、戴望舒、廢名這些人為代表。這些詩處理的是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就是比較妥善地處理了怎么把中國的古典詩歌傳統融入到新詩中的這個話題,而且提供了一些非常典型的、完美的作品。

從左到右依次為卞之琳、何其芳、戴望舒、廢名
第四個我要提及的是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新詩派的詩歌,這一派的詩歌的理論代表人物是袁可嘉,寫作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穆旦。這一派的人物,他們給新詩帶來的啟示就是新詩怎么去處理那種復雜的、綜合的經驗,詩歌不僅僅是純藝術,同時它也可以寫政治,也可以關懷現實,新詩也不僅僅是抒情,它可以是戲劇的,也可以是反諷的,也可以是敘事的。

袁可嘉(左)穆旦(右)
這四個方面開啟了新詩歷史當中非常悠久的一些傳統的基點,我們在后來的詩歌當中都可以看到這些話題的延續。
新詩真的是晦澀的、很高冷的?
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一些詩寫得亂七八糟,詩人自己沒搞明白,那個詩本身是很粗糙的、很低劣的,這種導致的難懂,你可以不用管它。
那么還有一種很普遍的情況就是好詩它很晦澀怎么辦?那這個時候你只能是對自己提出要求了,你得去提高欣賞詩歌的水準。你如果站在第一級臺階,你可能看不到站在第十級臺階才能看到的風景。當我們覺得有詩難懂的時候,我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就是那個站在第一級臺階的人,這個時候你需要通過一些長期的修養磨練、閱讀訓練,讓自己慢慢地走到更高的臺階,也許你在更高的臺階就不會覺得那首詩有多么難懂了,相反你會獲得一種精神的愉悅。
好詩有標準嗎?
我覺得好詩的標準至少有四個。
第一個就是它必須是新的。詩歌本身應該是一種發明、創造,它要帶來一種以前沒有過的東西,也許是感受,也許是表達,也許是某個情境,它應該是新的東西。詩歌絕對不能是陳詞濫調,如果你不停地重復以前的東西,那這首詩肯定不是好詩。
第二條就是詩歌應該是精煉的。它的銜接不能是松散的,應該是非常的嚴密;它應該是像一件工藝品一樣,整個沒有一處是不合適的;它應該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它應該是精致的、精巧的;應該是經過了充分地鍛造的一個東西,里面絕對不能有那種松松垮垮的東西,又不能有那種覺得可有可無的東西,或者覺得語調是很松散的,不是詩的語調,而是散文的語調,當這種情形出現的時候,其實詩就出現了失敗。
第三個方面就是詩歌應該有音樂性,因為它畢竟叫歌。當然我這里所說的音樂性,并不是指那種表面上一定要押韻,或者一定要符合什么格律,我說的音樂性很可能也是指一種內在的音樂性,就應該很有節奏感,讀起來很有感覺?傮w上來講它應該有這種音樂的感覺,就是讓人在對這個字詞句的誦讀當中有一種飛翔的感覺。
第四條是詩歌的表面可能看起來它的入口可能是狹小的,但是它所觸及到的內容、它的底部應該是非常的寬廣的。這個是對第一條新的一個補充,新不是追求搞怪,不是為了新而新,新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廣闊的群眾基礎,這樣的新它才是有價值的。
中國當代新詩的成就如何?
中國當代新詩的寫作成就還是相當高的,總體上已經超過了現代文學史新詩的成就。
中國當代新詩其實已經出現了一些經典的詩人、經典的作品,只是他們還很需要詩歌評論家,包括一些專業學者的闡釋和再解讀。我們并不缺少好的東西,但是我們缺少一個把好東西輸送給大家的橋梁。
我們還面臨篩選的問題,因為今天的新詩的數量是極其的巨大的,我們可能每個人掌握了一個電腦,我們會使用回車鍵,我們就會很容易寫出形式來。在這個巨大的數量的新詩當中,我們怎么樣才能甄選出真正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這其實是一個很有難度的工作,我們需要去挑選。
新詩出版物是小眾、很難賣的?
詩集不一定是不好賣,但是總體上來講,詩集的受眾的確是比較小的。這個在一個消費社會里面,在一個大眾文化非常的興盛的社會里面,本身就是一種正,F象。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奢望一個很高雅的文學,它擁有特別廣大的一個讀者群,我們必須要對這個現象心平氣和,本身這個愛好就是小范圍的。但是因為中國的讀者群非常的大,所以詩集銷售的數量也不一定會很低,重點還是我們要做好策劃,做好它質量的把控。
入選“星空詩叢”的詩人有哪些特點?
首先第一位就是馮至,馮至這位詩人在20世紀末期的時候,被魯迅稱為最杰出的現代抒情詩人,這是魯迅對馮至這個詩人最著名的評價。他在40年代的時候寫作了一本詩集,叫《十四行集》,這個被認為是馮至的第二階段的特別重要的成就,在這些詩歌當中,馮至把一種沉思的寧靜的品質帶入了中國新詩。

《我的寂寞是一條蛇馮至的詩》
另外還有兩位詩人,一個是徐志摩,一個是戴望舒,這兩個詩人大家對他們的一些早期的代表性的作品都非常熟悉,比如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但是其實這些詩人自身有更豐富的寫作成就。
比如說徐志摩,我們通?赡軐λ膼矍樵娪∠蠛苌,但是如果我們讀徐志摩的書,你會發現徐志摩其實是一個非常關注現實的一個詩人,非常關切民生的一個詩人,徐志摩在他整個的詩歌當中都表現出了一種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就特別像胡適對他的評價“一彎活潑潑的生命水”,就是這種感覺,這是徐志摩的感覺。

《別擰我,疼徐志摩的詩》
第二個戴望舒,大家也很容易把他等同于“雨巷詩人”,但是戴望舒也遠遠比“雨巷詩人”這個面貌要更為復雜。戴望舒的詩歌,它的特點是非常的精煉,很妥善地處理了古典意象怎么跟現代相融合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戴望舒的作品當中感受到一種又簡潔又完整的,同時對自己要求極高的一種自律的感覺。

《空白之頁戴望舒的詩》
第四位詩人就是廢名。他的詩歌當體現了禪宗文化的那種巨大的虛無和無限的生機相結合的一個特點,廢名的詩歌需要從整體上去看,他思考的內容非常的宏大,有長久的生命力,就是可能過100年、過500年,我們仍然要面對廢名的詩歌當中所思考的那種話題。

《殺像之意廢名的詩》
還有一位詩人就是昌耀。他的詩歌的特點是非常的有“骨力”,你可以看出一個成年男子的那種剛硬的風度,一種骨感,一種力度。就是帶有西部風味的、西部色彩的一個成年男性的那種剛硬的、剛強的一面的寫作。

《冷太陽》·昌耀的詩
最后一個就是聞一多。聞一多是湖北人,我覺得他的寫作跟他的湖北同鄉屈原有很大的一個延續性。聞一多的寫作跟屈原所開創的屈騷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一方面它非常的華麗、非常的華美,二方面它里面有很強烈的憂國憂民的色彩,有非常強的憂憤之氣,這是聞一多對于他的前輩屈原的繼承。

《靜夜的心跳聞一多的詩》
新詩的未來值得期待嗎?
我對新詩的整個的發展未來還是比較樂觀的。而且我們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其實是比較有利于實施新詩的傳播的。我們也知道在各種各樣的自媒體當中,有很多很成功的讀詩的公眾號和自媒體,我覺得這都是一些很好的現象,它很有利于新詩走向大眾,成為深入人心的東西。我預測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好的新詩的普及性的讀物,會在經典詩歌和普通讀者之間架起一個橋梁,我對此持一個很樂觀的態度,因為隨著我們社會的物質文明的進展,肯定大眾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會日益增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