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球化、區域化、全域化是最大的方向性轉變
伴隨文化旅游的開發由國內開發轉向全球鏈接,國外專業文旅機構涌入中國市場,并帶來國家公園、主題游樂、體育旅游、水上運動、航空運動、旅游小鎮等國際上較受歡迎的文旅業態,文旅發展呈現全球化趨勢。同時,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及區域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也促進跨區域的各類文旅項目集聚發展,依托以區域為中心的空間架構,文旅融合發展將體現出區域擴散的特點。而在全域旅游導向下,旅游業發展從景區開發轉向旅游目的地開發,城市品質的全方位提升,全域化趨勢也愈加明顯。
二、統籌兼顧做好頂層設計使規劃有效落地
尊重文化和旅游的發展規律及客觀差異,找準文化和旅游融合改革發展的切入點,因地制宜地推進文旅融合改革,以文化為靈魂豐富旅游內涵促進旅游發展,以旅游為載體彰顯文化魅力促進文化繁榮,對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的支持政策解讀、利用和推行、保障措施;注重文旅融合的效果;抓好統籌兼顧的頂層改革發展設計和規劃;形成旅游依文化興盛、文化借旅游繁榮的部署和安排。
三、多維協調是規劃中機制創新的重要內容
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改革發展,處理好文化資源保護和旅游發展的關系,設計管理體制改革和工作機制創新模式,以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和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及長效協調機制和綜合治理機制;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相互促進、互補協調、共同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用“文化+”“旅游+”“互聯網+”等進行開發方式的創新整合;堅持文化、旅游職能整合;市場主體融合、市場監管融合、綜合執法隊伍整合。
四、注重需求和市場導向將是規劃的實質要求
以人民對文化和旅游的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文旅產業市場化進程,加快文旅項目開發,以項目帶動文旅融合,激發、壯大文旅市場主體以激發文旅融合活力,增強市場核心吸引力和競爭力。
五、注重業態產品和效益是規劃的核心支撐
按照文旅產業資本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人力密集型、創意密集型“五密“特征進行各類資源的梳理與提煉應用整合;提高產業效益和附加值的文旅產業與創新文旅業態發展。按照建立一批文化主題鮮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開發集文化創意、度假休閑、康體養生等主題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推出更多研學、尋根、文化遺產等專題文化旅游線路和項目,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商品等進行文旅產品整合。

六、突出特色,塑造品牌是規劃發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挖掘文化內涵,突出文旅特色,引導文旅融合改革特色化發展,打造特色鮮明的文旅新產品和新業態;創新文旅融合改革機制、產品、業態、模式和路徑,做好文旅IP目的地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管理與服務品牌構成的文旅品牌體系創建工作;以創新推動文旅產業融合改革。堅持走文旅高質量融合改革發展之路,提升文旅品質、品位和品牌。
七、文旅融合政策促進規劃注重文旅綜合體發展
系列文旅融合政策的出臺釋放出較多的產業發展紅利,將推動文旅融合載體建設由以往的旅游景區開發轉向高規格、大規模的文旅綜合體、文旅小鎮等文旅集聚區,通過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打通文旅產業鏈條,實現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交流融合,綜合提升文旅融合發展水平。
八、科技賦能促進文旅業態新變革是最新的方向性轉變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加速了我國旅游業標準化、品質化、智能化的發展進程。“十四五”期間,隨著5G技術的普及,移動互聯網進一步發展,文化旅游數字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文旅融合將超越傳統融合模式,滿足市場精準供給的更多新業態新模式將應運而生。
九、注重在地化公益化體現新文旅規劃的新特征
文化設施旅游化、旅游設施文化味和旅游服務的在地化、旅游標識的文化感等的服務整合等,將文化與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統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公共服務機構功能、公共服務資源等配置;推動文旅高質量型發展,提高人民滿意度。
十、保護與利用和諧發展是落腳點
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等理念,堅持兼顧文化旅游可持續保護利用,推動文旅可持續發展。因此,保護利用規劃是必要內容。
。ㄎ恼聛碓矗好鲬c忠旅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