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式東道主慷慨
。ㄒ唬┐嬖诂F象及表征
中國作為東道主一直發揚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來對待外來游客。就像19世紀早期西班牙的卡普洛克居民一樣,中國的東道主也悄悄的在心底對本地人和外國人進行分類,并據此作為在旅游接待和旅游交易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指導。通過實地觀察后得出這種不同態度的具體表現為:(一)導游人員服務外國游客時表現出極大的包容心和耐心,在餐飲、住宿方面極其遷就和考慮外國游客的習慣。(二)社區居民:外國游客常常以旅游介入文化的形式影響社區居民,而社區居民抱以寬容心對待外國游客的種種行為及生活方式,甚至有時候社區居民經常抱著不求回報、不圖索取之心幫助甚至討好外國游客,這種過度的慷慨在一些鄉村景區、古城鎮中更有明顯的體現。(三)旅游商店店主、旅游飯店等相關從業人員:此類東道主的慷慨表現在服務態度和事項安排上,他們對于外國游客通常報以極大的熱情和周到的服務來對待外國游客。這些東道主通常對于外國游客與本國游客的態度和服務有著大相徑庭的區別。
。ǘ┲袊綎|道主慷慨出現的原因
1.基于“經濟人”假說的“偽慷慨”
旅游商店、飯店經營者這類的東道主會對外國旅游表現出非常熱情慷慨的一面。按照“經濟人”假說來看,他們更希望得到利潤和經濟利益。商人對于外國游客的慷慨基于如下原因:游客相對于這些東道主而言雖說是陌生人,但卻是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定經濟利益的“陌生人”。而無論根據一些現行的規章制度還是約定俗成的慣例來講,游客不必為了把自己融入當地社會的生活中而進行調適,因為會有人(這里就指東道主)愿意并且很迫切的意愿在陌生游客和自身之間建立友好關系進行調適。他們認為這些遠道而來的游客(尤其是歐美國家)往往是非常富有的,并且消費起來也非?犊。正如生活在猶太人—阿拉伯人混居社區中的阿拉伯男孩期盼年輕女游客的造訪以此期望改變自身命運一樣,這類東道主迫切希望外圍游客的到來能為他們帶來經濟利益。在蘇州的10多天,筆者交識了一些特色餐館、商鋪的老板,在問及為何對外國人那么熱情慷慨時,他們大多數會狡黠又略帶羞澀的悄悄跟我說因為外國人有錢,對他們熱情他們就消費的高。(受歐美國家給小費習慣的誤導)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外國游客中不乏囊中羞澀但又富有探險精神的背包客和現代漂泊者存在。借此,雖然大多數本地居民能夠意識到部分普通游客并不是富翁,但是要跨越文化界限來解釋這些社會經濟概念依然很困難。這就導致仍有大部分東道主為實現自身某些需要而孜孜不倦的對外國游客報以熱情慷慨的服務態度以期外國游客的大方消費。
2.文化不自信+暈輪效應作祟為其推波助瀾
中國式慷慨出現的另一原因源于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是由來已久而且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年齡較小的群體由于心智不成熟對中國的文化不甚了解,加之在受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夸大外國文化或制度的文明程度,又有各種大眾媒介傳播的各種消息作為助推器導致這群人對于本國文化不夠自信而對于外國文化又有些盲目崇拜;而老年群體受教育程度不夠,認識上有狹隘、受歷史方面(各種侵華事件及殖民)的影響以及各種片面的道聽途說等產生對外國的一些神圣化,從而導致這兩種群體一致認為所有的外國游客都是來自文明程度較高國度這一暈輪效應。
3.“面子文化”根深蒂固
面子既被視為個人心理的一種自我意象,也被看做是一種尊嚴或地位的象征,許多學者將面子劃分為社會面子(社會要求)和自我面子(個人內化而成的道德行為)。中國人常將“面子”稱為“臉面”,并且將中國人的面子分為了有道德性面子、地位性面子、才能性面子和人際關系面子四大類型。因此就逐漸產生了在做任何事情和與人打交道時要懂得給面子、爭面子、撐面子等中國特有的面子文化。中國的“面子文化”來源已久并且經久不息。“面子文化”在旅游交往中同樣有體現,中國人作為東道主,為了維護我們文明謙遜、熱情好客等這些關乎自己家鄉乃至整個國家的面子時,便會對外國游客不約而同甚至本能的做一些“保面子”、“爭面子”之舉。
二、外國游客之欣然接受
東道主的行為活動、語言表現等也會形成某種“鏡像”對外國游客產生某種影響。外國游客對中國式東道主慷慨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外國游客欣然接受”。但是這一現象卻是不平衡的,因為當中國游客前往外國旅行時并沒有受到當地東道主這種慷慨的禮遇。原因基于以下幾點:
。ㄒ唬┝晳T化
通過對外國留學生同學近兩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他們作為外國游客來到中國時,在看到中國人作為東道主對外國游客如此盛情和慷慨時,他們最初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后來隨著出游中國次數的增多,慢慢習慣了這種中國式慷慨以至到最后變成了習慣、心安理得的接受甚至忽視的地步。
外國游客來華旅游并且更傾向于偏向農村及社區交流的最主要動機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理。同時也正是由于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才得以產生旅游文化交流。但由于受教育水平、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大部分農村地區居民文明程度較低,文化相對落后。這種理想與實際的差異造成了外國游客認為中國文化遠不及本國文化文明程度高級等以偏概全現象,由此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更有一些來自歐美國家(這些代表的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少數旅游人群自恃自己為發達國家的人民而自帶一種過分自信與小驕傲的情懷來中國旅游,他們自封為尊貴的旅游者,加之前面提到的作為東道主的我們基于文化不自信和暈輪效應及利益驅使等原因,便產生了外國游客對于中國的東道主的這種有些略顯夸張的慷慨接待現象顯得心安理得和意料之中了。
。ǘ┧枷牍袒坝∠罂贪寤
外國游客在決定跋山涉水來中國旅行時必會事先做一些旅游攻略及準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隨著如今互聯網等大眾媒介的普及,了解中國的風俗習慣等也越來越便利。因此,中國的熱情、友好等好客之風也隨著新聞報道、大眾媒介以及親戚同伴之間的信息交換而被這種旅游者也熟知。久而久之,在這群外國游客眼中便形成了中國人向來都很熱情、好客等刻板印象及思想方面的固化,當他們到達中國并且受到當地東道主的“中國式慷慨”般待遇時,便顯得見慣不怪并且欣然甚至有些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三、結語
單從旅游文化學這一視角來看,目前中國存在的這種東道主式慷慨與外國游客欣然接受這一現象是中國旅游業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傳統觀念等進行交融而形成的產物,這種現象也無可厚非。但從國家層面上來講,適度的慷慨能展現中國的熱情好客、與鄰友好等諸多優良傳統,而過度表現出的慷慨難免會有諂媚和文化不自信以及利益至上之嫌。從長遠來看,這種不平衡關系會因為中國文化之逐漸強大,人民閱歷和見識增多而會逐步得到改觀,但當下這一現象仍然存在。因此,中國式東道主之慷慨要把握適量的度,在不失大國風度和魅力的前提下展示我們的熱情好客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