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虎鎣”入藏國博,見證我國政府在追索過程中所做的重要努力 陳履生:文物“回家”需以智慧突破重重關隘
名家訪談
嘉賓: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原副館長)
采訪:范昕(本報首席記者)
在外漂泊一個半世紀的圓明園文物青銅“虎鎣”終于回家,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這樣一則消息令人振奮。與之相對應的其實是很多中國人有過的共通感受——在海外眾多博物館里邂逅中國文物時的五味雜陳。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還有多少能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條歸家之路,究竟走得有多艱難?帶著這些疑問,記者獨家專訪了近年來持續關注流失文物追索、回歸問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原副館長陳履生。
文匯報:有統計表明,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現藏于近50個國家至少200家博物館中的就有167萬多件。為何會有如此之多的中國文物流失海外?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它們的回歸?
陳履生:流失文物,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流失海外的中國古代文物有著不同的流失過程,要根據具體情況談追索、回歸、回流的問題。而有些可談,有些則無從談起。
現在海外有很多博物館或者私人機構收藏并展示的中國文物,其數量之多、稀有程度、價值之高相當驚人。而從中國文物流失到海外的過程來看,每一件的故事都不盡相同,因為在流失過程中,包含著中國社會曾經有過的滄桑歷史。
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的不同情況,并區別對待。一種是戰爭期間的掠奪,如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文物;一種是在文物所在地的非法盜取,如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等;一種是經由不法商人的買賣,如今身處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的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還有一種是在國外的藝術市場上通過交易獲得。因此,我們今天面對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文匯報:剛剛有消息傳出,荷蘭法院決定不受理中國福建村民追討祖師肉身坐佛案,為什么許多明知是從我國流失的文物卻無法追回?追索流失文物的熱潮在世界各國涌動,追索的成功率有多高?難度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履生:世界上有通過政府機構追索流失文物的成功案例,但通常都是在近幾十年內發生的有案可查的被盜文物。如2000年法國皮諾家族向巴黎吉美博物館捐贈了一批公元前7世紀的文物,此后被曝是1992年甘肅省周朝貴族墓葬遭盜挖時流失的文物。2010年前后,中國政府對這些文物發出追索申訴,但未成功,之后的外交行動一直持續。2015年4月,皮諾將4件有著2000年歷史的文物移交給中國駐法大使館;與此同時,從同一賣家手中購得另外28件文物的法國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耶也于5月15日交還了他購買的中國被盜文物。
可是,也有像出現在荷蘭藏家那里的1995年被盜的福建省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的章公祖師像,因為藏家1996年通過“合法途徑”購得,官司打到荷蘭,至今文物也沒有回歸。而根據1995年的《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簡稱“95年公約”),這件宋代文物的回歸本不是問題,然而,荷蘭政府在1996年6月28日簽署“公約”之后,并未獲得議會的批準,所以,“95年公約”對荷蘭無效。此次荷蘭阿姆斯特丹地區法院認為村委會不是荷蘭《民事訴訟法典》里定義的自然人或法人,沒有訴訟資格,因此對此案不予受理。
如此,眼前的流失問題都難以解決。面對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期前后流失的中國文物,解決起來就更加困難。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廳中展出的顧愷之《女史箴圖》,其流失情況有基本脈絡,可如果沒有相關過程中的證據,追索無從談起。
追索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牽涉到國際法,牽涉到對國際法的理解和認同、遵守與執行,更重要的是牽涉到對于這些文物流失過程和關鍵證據的把握。
文匯報:許多流失文物現身拍場,成為天價拍品,單純依賴“買買買”不現實,那么我們還能做哪些努力?未來,什么樣的探索可以嘗試?
陳履生:近年來,國家文物局通過各種手段,陸續促成一些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據統計,近年來我國通過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促成了30多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并形成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模式,顯示了國家的力量。其中每一件的成功回歸都是一段故事,一段精彩。事實上,還有很多不成功的努力,還有歷經多年仍在進行中的努力,是大家沒有看到的。面對數量眾多的流失文物,成功的是九牛一毛。
因此,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是一個長時間的工作,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就目前來看,通過說服境外買家捐贈給中國政府是一個常規方法。當一些重要文物現身拍賣會,政府各個方面會想盡辦法讓其回到祖國的懷抱。皿方罍的回歸,是一個特別的案例。這件國寶級文物1922年被發現后不久就身首異地,到1956年湖南省博物館收藏其蓋,而器身則早于此前流失海外。在它2014年即將出現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前夕,湖南的企業群體以聯合洽購的方式與拍品的所有者積極溝通而達成協議,并且以低于預估價一半左右的價格成交。無疑,這是基于國家崛起并不斷強大的背景下完成的操作。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流失海外的文物就像漂泊海外的游子一樣。
流失文物回家,何其艱難,間隔著國家的界限、利益的糾纏、時間的阻攔,要突破這重重關隘,需要高度的智慧,需要國家的力量?偨Y這其中的難度,大致體現在這樣幾方面:流失是一個歷史問題,錯綜復雜;文物在市場上幾經輾轉,多次轉手,剪不斷,理還亂;國際公約、國際法并不適用于所有國家;個案中缺少足以說明和證明的證據;進入國外拍賣會上的中國流失文物拍賣價時常被追捧為天價;還沒有專門的機構系統有效地研究海外流失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