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蒙:江南文化以文化人,優化世道人心
【特邀演講】
84歲的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始終保持著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的節律。
11月29日,身著淺色西裝的王蒙現身滬上,在光明日報社與上海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江南文化與新時代發展”論壇做特邀演講。
在以“文化資源與文化魅力”為主題的演講中,王蒙描繪了自己心中的江南文化:“春來江水綠如藍”,它是一個審美的范疇;“不盡長江滾滾流”,又是一種歷史的滄桑。隨著近現代工業、商業、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江南文化又融入了勞動效率、科學技術、匠人精神等時代概念。所以,“單江南文化這四個字,就讓人感到非常受鼓舞了”。他用“浮想聯翩”來表達自己對江南文化的沉浸與神往。
他尤為關注的是江南文化以文化人、“優化世道人心”的作用。“‘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夫子說,人民不能用德行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官員不能講學習、講修養、講修身,各界人士不能很好吸收先進的東西,聽到好的東西不感動,看到壞的事情不改進,就是他最大的憂愁。我想,這種對于世道人心的關注,也是今天我們最該關心的事情。”
在王蒙看來,一個地方除了看得見的風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該地的風土人情、文明素養。如果呈現出來的是誠信禮貌、團結和諧、開明負責,那么必然會令“近者悅,遠者來”,而上海正是這樣。他用“先進性、現代性、紀律性和效率性”來描述自己的上海印象,并深情寄語長三角地區,希望這里“不但有各種優質的文化產品,而且成為文明的典范、文化的典范、世道人心的典范,貫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
演講之后,王蒙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發展的親歷者與見證人,王蒙對這波瀾壯闊的40年充滿感情。
“這40年文化的發展進步非常大。我們擁有的文化資源越來越豐富,人的精神空間有了很顯著的擴容,文化事業的功能也有了很多變化和延伸。”王蒙一一歷數,從傳統文化說到創意產業,從墨香冊頁談至“互聯網+”,言語間濃縮了文化伴著時代蓬勃而興的盛景,透出由衷的欣然與喜悅。
令他自豪的,還有中國文化日益走向世界所釋放的影響力。古老的文化敞開胸懷、吐故納新,自然也會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王蒙認為,對此應該正確認識,坦然以待:“發展前進中必然會有挑戰和困惑。怎么辦?需要引導和選擇,盡量把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有文化自信,才能始終保持文化的引領力和先進性。王蒙認為,文化自信表現為“接續”和“發展”兩個方面。
“我常說一句話:如果拒絕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自絕于國土和人民;如果拒絕現代化、拒絕發展,就是自絕于地球,就是毛主席說的該‘開除球籍’。”
一方面是對中國文脈的接續,接續文化傳統就是“接地氣”,博遠悠久的中華文明是為新時代輸送養分的發達根系;一方面是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吸收,“我們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抱殘守缺的自信,而是開放包容的自信,是一種讓我們昂起頭來,更多吸收人類智慧、更多發展創新的內在支撐”。這種自信,讓王蒙對中國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
王蒙是《光明日報》的老讀者、老作者。訪談以他對《光明日報》廣大讀者的寄語而結束:“《光明日報》是一張富有文化內容的報紙。文化帶來光明,知識帶來光明,讓我們共同接受這樣一個光明的洗禮。”
。ū緢笥浾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