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演化中的電視藝術 也許將進入一個新的藝術生命周期
作為一個有32年從業經驗的電視人,經歷了電視發展的黃金時代,如今又時時感受著電視影響力急劇下降的殘酷現實,不免產生五味雜陳之想。
電視到底是什么?電視算不算藝術?或者說電視是一門什么樣的藝術?
自從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第一個電視節目以來,電視就以一門完全顛覆傳統的藝術方式,迅速滲透到人類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間接的審美引導,還是直接的情感體驗,都大范圍地持續實現著藝術的本質功能。
電視藝術是一門革命性的綜合藝術
回顧電視的歷史,最初的發明絕對不是為藝術而來?茖W家們將電磁波原理轉化到一系列應用的探索中,電視的雛形可能就是視頻通信的設想,動機來自現實生活中真切的愿望,那就是 “看到遠處的人”。這一視頻通信的初心直到今天仍然還因為居高不下的成本而沒有全面普及,反倒是基于電視的應用一發不可收拾。人們想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內容類型越來越豐富,從新聞紀實入手,逐步再洐化出戲劇虛構和場景再造。
基于對歷史的慣性認識,人們很容易接受電視作為媒體形態的新式存在,而對于電視本身歸為藝術充滿不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來沒有哪一種藝術是從降低信息編碼解碼的難度開始。
人類藝術形態的演變史本質上是信息技術的革命史,藝術樣式盡管表現手法不同,但大體上都需要一種特定的信息編碼系統,審美體驗的建立必須依賴于特定的技巧學習和訓練,因此大眾通常不會是這些藝術活動的主要對象。但是,電視應用技術史無前例地提升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動態影像表達的直觀形式,極大地降低了受眾的觀賞門檻,而源源不斷的內容供給,又加大了觀賞活動的頻率,使電視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與大眾親密接觸的藝術樣態。
藝術之路從來都是由大眾而小眾的專業化模式,創作者與欣賞者在審美體驗中的一致性決定了曲高和寡的局面,然而電視手藝卻反其道而行之,放下身段先來適應大眾的審美能力,不斷提升專業化的方法,通過調節大眾情緒再來提升審美層級。這種迎下而上的文化邏輯與其它傳統的藝術種類相比自然顯得另類新奇。
電視文藝的另類之處還在于它的創作過程糅合了受眾表達,帶動了前所未有的參與規模。區別于傳統藝術大多產生于農耕時代,基本上為個體作坊的創作模式,電視則根植于工業化時代,屬于集體化創意和生產,其制作、傳輸、播出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周密精細的專業化分工和協作要求,整個過程需要大量不同工種的專業人員參與。
這種參與開放性的結構塑造了一種互動的表達關系,突出了電視文藝在引導和傳遞大眾情緒的特殊價值。藝術的起源都來自技術和工具,但最終的藝術價值,與創作者自身的天賦異稟密不可分。盡管電視工藝同樣需要臺前幕后人員的精彩表現,然而個人色彩并不濃厚,與同是視聽綜合藝術的電影大相徑庭。
從這個角度來看,電視的媒介屬性在人們印象中總是大過藝術表現,似乎被理所當然地視做一個展現天賦的舞臺,而不是充滿天賦技能的行業。
簡言之,經典藝術充滿著私人的元素,而電視藝術從一開始就顛覆了這個規則,它包容了當今社會的一切,這是它對藝術史不可替代的特殊貢獻。
電視藝術是當今第一藝術
依照藝術演化的歷史,繪畫、雕塑、建筑、舞蹈、音樂、戲劇被公認為六大藝術,在電影橫空出世后,電視被懇切地冠以第八藝術的頭銜。事實上,藝術歸根結底是人對世界一種精神把握的方式,在每一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會自然催生出一種主流的藝術形態,比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說。
在今天,電視毫無疑問是最為主流的藝術形態,堪稱第一藝術。
首先,它擁有前所未有的視聽表現方式,大眾共情的感染力史無先例。電視藝術幾乎用電子成效涵蓋和包容了所有原來的藝術分支,要么將其要素作為電視形塑能力的構成部分大行其道,要么將其整體移植為電視的一個品類加以藝術重構而重裝上陣。前者如把視覺造型、表演、文學等藝術形式化為己有,在屏幕再現還原;后者比如說電視劇,完全就是長篇小說電視化的結晶?梢哉f,電視文藝不僅是綜合藝術,而且越來越像一門母藝術,融合了各門類藝術的基本原理,通過燈光、舞美、動畫、蒙太奇等新興視覺造型手段,形成了電視獨特直觀的審美原則,也造就了情緒感染的最佳即視效果,同時創新的技術應用又帶動了其它藝術品類的現代化蛻變。
其次,它具有前所未有的傳播影響力,為情感大面積共鳴統一了時間維度。電視是單線程的時間藝術,永遠處于直播狀態,可以即時反映過程,可以同步推送情緒,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大眾傳播工具。翻看人類文明史,雖經萬年時間,卻在其間99%的世界里,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儀式,可以將一個形象,一個聲音,一些意義組合起來,跨過疆域,超越文化,讓數以億計的人們同時感受,共享歡喜或者悲傷。
當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現場畫面在地球上同步直播時,對于大眾心理的震撼可以說遠遠超過任何文學巨匠的描繪和戲劇大師的演繹。物理覆蓋的到達廣度和聲畫同步的內容深度,帶來了電視對觀眾的歷史性影響。正是因為這種巨大的傳播影響力,使得電視藝術具有了特殊的話語權,也承載了巨大的社會責任。
電視藝術的基本特征
從藝術屬性而言,運動性、逼真性、綜合性、假定性、表演性、參與性等要素構筑起電視藝術的美學體系,也由此形成了審美體驗的工藝標準。但是,區別于在漫長歲月中才逐步演化成熟的其它藝術形態,電視扮演的畢竟是一個速成的全能英雄,單一的技能層面很難從根源上解釋這一現代化產物,為何深受大眾喜愛,迅速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看來,電視文藝的本質特征在于儀式感的場景消費。儀式,源于遠古人類的祭祀需要,也是千萬年來篝火映照的心靈祈盼。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管是部落乃至后來的國家,都會主動通過舉辦各種形式包括娛樂消遣的集會,設置儀式來動員感召民眾。作為集體意緒的主要表達方式,儀式內容的安排越來越多,也逐步朝向嚴肅和娛樂兩極分化。
偏于娛樂的儀式,由于加重了藝術表現的色彩和審美體驗的成分,慢慢轉化為專業化的藝術形式。
這種自古延續而來的儀式消費需求,來自于人們對外圍世界不確定的心理壓力。人們希望自己得到認同,希望能夠進入集體,希望自己的情緒可以宣泄和釋放,而參加儀式無疑可以滿足這一需求,也是保持與社會密切聯系的主要管道。電視節目為什么制造現場儀式感?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由來已久的心理傳承。電視的屬性與此天然契合,放大了儀式文化的情感力量。
美國當代美學家蘇珊·朗格從符號學美學出發,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藝術品就是人類情感的表現性形式。從原始民族的禮儀到文明社會的藝術,無非都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符號,藝術活動的實質就在于創造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而電視借助視覺造型和音樂等元素,充分挖掘和放大了符號形式在節目中的呈現,從而也放大了這種儀式的情感價值,使其更能奠定儀式本身在塑造社會精神文化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電視的技術超越其他藝術形態,第一次突破時空局限,將儀式感消費的功能拓展到史上最大的水平。在電視出現以前,由于各種各樣的限制,人類藝術的儀式性表演和觀賞必須是現場同步的參與性活動,這些藝術表達不免局限于點狀和片段的狀態。唯有電視時代,人們 “到場”的成本持續降低,而受眾規模的擴大,使組織優質內容的中心化效應大大溢出,邊際成本越來越低,才算真正為大眾全面開啟線性穩定的夜間精神生活,讓豐富多彩的世界與屏幕前的每一個觀眾相遇,讓一種觀看行為浸入每天議程,為心靈的大范圍碰撞書寫技術和藝術融合革新的篇章。
電視娛樂是什么?好萊塢作家麥基認為對電視觀眾來說,娛樂實質上是這樣一種儀式:坐在家里的沙發上,將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之上,來體驗節目的意義以及隨著對內容的見解而來的強烈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剌激,并且,這種感情會隨著意義的加深而得到極度的滿足。電視藝術,以儀式感文化為基本消費特征,推動大眾文化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
電視藝術的未來走向
然而,電視屬于直覺藝術,降低了思想性和藝術性,感官刺激效果明顯,負面影響隨之而來。
一方面,電視媒介擴大了 “儀式”的分量,受眾空前活躍,電視內容的影響日益擴大;另一方面, “儀式”的日;,催生個性化需求,電視內容不斷豐富的同時,也解構了 “儀式”本身的嚴肅性,人類文明的解碼從思想降維到了直覺。 “娛樂至死”不是杞人憂天的口號,一旦人們對生命意義的體驗讓位于單純的視覺感官享受,電視的負能量也會因為它的強大傳播效應而放大。低俗、惡俗、庸俗的內容,如果不加以警惕和控制,也很容易在收視率壓力之下濫觴。
現在,信息科技極速發展的步伐依然匆匆,視頻應用從互聯網世界洶涌而來,電視,曾經的新媒體,退潮為傳統媒體。電視的崛起是工具的勝利,它的衰敗也是工具的悲哀。新故相推,日生不滯,自怨自艾不能阻擋太陽的升起;貧w電視媒介的本質屬性,我們可以看到這里面有兩個維度,一是線性傳播的時間維度,決定了價值取決于直播內容的重要性和首播內容的稀缺性;二是單向傳播的空間維度,決定了價值必須依賴于內容輸出的權威性。這兩個維度的價值,實際上不可避免將融合新的媒體和新的技術。
延伸到電視文藝,屬于它的選擇仍是堅持內容創新,堅守儀式感消費的內容戰場,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這方面的內容涵蓋了頭部的現場直播,如演唱會、綜藝競賽、主題晚會、首映禮、表演秀等現在已經成熟的大型節目類型,同時也意味著不能抱殘守缺,需要開發新的交互型內容來升級儀式感的審美體驗。
李澤厚說: “當藝術品完全失去社會功用,僅供審美觀賞,成為 ‘純粹美’時,它們即將成為完美的裝飾而趨向于衰亡。”
傳統觀念上的電視藝術也許將趨向于衰亡,與此同時,也是前所未有地更加接近藝術的本質。演化中的電視藝術,極有可能將重新進入另一個新的藝術生命周期,一方面狹義的電視文藝伴隨電視的命運走向轉入更純粹、更細分的方向;另一方面廣義的電視文藝,也早已變形為視頻文藝,進入了更為寬闊的歷史舞臺。
。ㄗ髡邚埲A立,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藝術評論專業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