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本次論壇的領導和嘉賓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文明辦主任魏黎耕;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韓子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資深媒體人,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北京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楊瀾;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員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易介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教授陳岸瑛;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主任、研究館員郭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中國地區學術支持者向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意娜;大英研究院·國際牛頓學者、歷史錄音特藏學會(ARSC)·華語及內亞區分會主理人魏小石以及文化制作人、藝術家,咀嚼間創始人、紐約新美術館“藝術+科技”部NEWINC首位中國成員何為等。
王晨陽司長在開場致辭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明、賡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多次對此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我們做好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他指出,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本次論壇,充分體現了國字頭非遺展館的責任擔當,也是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中關于加強公共數字資源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供給能力有關要求的具體舉措。他強調,文化數字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重要途徑,希望本次論壇可以助力新的文化體驗方式和文化傳播業態,將非遺蘊含的深厚價值內涵,通過數字技術更好地呈現,增強非遺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動中華文化瑰寶活起來。
韓子勇院長在發言致辭中,從信息文明、雙重宇宙、文化數字化和非遺數字化等四方面闡述,提出了在數字化的“旋渦”中,人們成為新數字空間中的“新移民”的觀點。他指出,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將加快推進數字博物館的內容建設,線上線下共同發力,注重實物的展示交流結合信息、數字化技術手段,在活態呈現上下功夫,完成對中國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陳列,更多、更好、更快地滿足群眾的需要。
隨后,參會嘉賓分別做了主題報告。范周教授的題目是《非遺保護與教育中的數字化思考》。他提出,國家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對非遺保護和傳播教育是重要發展機遇,特別是需要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通過標識編碼體系對非遺資源分類、價值判斷形成標準,通過建設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推動非遺數字化與實體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另外,在非遺保護與教育數字化發展中應特別注意避免重技術而輕文化內涵,要以融合發展思維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積極打造產學研平臺。
楊瀾女士的報告題為《從到,非遺的傳播與傳承》,她介紹,《匠心傳奇》節目獲得收視成績的原因在于實現了焦點從物到人、從匠人到藝匠的轉變;而《萬物新生》節目更加聚焦非遺的“守、破、離”,即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表達將通過多元方式,打造新的人、物、場的生態關系,展現交互性、共同性、精神性,使非遺與普通百姓實現雙向互動。
易介中會長的報告題為《Z世代非遺時尚傳播高質量發展模式》。他從傳播學角度生動地描繪了在現代傳播中,非遺應關注95后、00后等Z世代群體,通過數字化賦能,關注“豎屏經濟”,采用更生動、鮮活、更“萌”的語言和年輕人對話,體現非遺的“療愈型”產業特征。
陳岸瑛教授在《非遺館建設對于非遺傳承創新的意義》中,從藝術學角度,通過對民俗和非遺的對比視角,認為非遺館的使命應包括再現和參與兩種模式,既包含對已消亡的歷史的靜態和活態展示,也應與傳承人、保護人、研究者等一起構成活態的展示參與模式。
郭藝研究館員在《數字化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重點介紹了浙江省多項數字化賦能非遺傳承保護實踐,并從數字化提高資源保存效率、數字化管理時不我待、數字化傳播是必由之路以及數字化實現非遺的創新轉化,讓非遺的數字資源面向社會、全社會共享非遺保護成果等方面進行具體闡述。同時也表達了理性看待數字產品的觀點。
向帆副教授做了題為《追跡我們的來路——數據可視化與非遺的偶遇》的報告。她從自己與非遺的小故事入手,展示利用數據在研究非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發人們對于數據影響下的機器學習和人類習得性學習之間沖突,以及未來美學走向何方的思考。
意娜研究員的報告題為《文化大傳統與活態非遺的新傳承》。她從“活”(非遺的活態呈現)、“色”(非遺的多樣性形式)、“生”(非遺的生命力即存續力)以及“香”(非遺的傳播鏈條)四部分建立起非遺領域脈絡,期望數字化更多融入非遺的活態傳承和保護,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
學者魏小石在《聲音遺產與博物館:可聽見的數字人文》中,從大英圖書館的《解鎖聲音遺產項目》引入,介紹了數字人文項目除數字化和數據庫功能外,對歷史錄音介質、聲像介質的普及功能,有助于我們認識社會文化的變遷。他還介紹了海外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傳統民間音樂、少數民族音樂和漢語等中國聲音的錄音典藏案例。
文化制作人何為先生在題為《神秘的覺醒——非遺的現代重構:數字藝術、儀式與情感》的報告中,關注數字時代下文化內容的表現趨勢,重點展示了數字化轉化在非遺保護傳承中走出當地、走向國際、走向線上的探索性呈現,并提出希望更多領域的有識之士能夠參與其中的愿望。
本次論壇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主持。他在總結發言中指出,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作為收藏、展示我國工藝美術珍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高殿堂,肩負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任。該館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擁抱文化數字化發展,利用數字化手段傳承弘揚非遺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促進當下的文化生產并作用于社會大眾的生活。
本次論壇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主辦,騰訊新聞知識、騰訊新聞客戶端、搜狐視頻、搜狐新聞客戶端、雅昌藝術頭條app、博物館頭條(中華文博共享平臺)等10余家媒體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