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獨桿蹺
獨桿蹺又叫獨腳蹺,是高蹺藝術的一個分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發源于新泰市羊流鎮大洼村。清朝 年間,羊流鎮是當時著名的驛站,依托地理環境優越, 交通便利的優勢,發展興盛,常在八臘廟、城隍廟、五 祖觀等舉行廟會,各地民間雜耍藝人匯集于此,舞龍 燈、舞獅子、跑旱船、扭秧歌等,其中以踩高蹺技藝最 有特點。高蹺隊較多且不乏高手,技藝表演隊之間競爭 較激烈。道觀、寺廟每年都有各類祭祀日,要舉行盛大 的祭典儀式,其多以廟會或山會的形式進行。聘請技藝 表演隊為之助興,是當地重要的傳統習俗。當地民眾大 都聚集于此,進行祭神、娛樂和買賣等活動。在集會 上的展演中,哪家藝術隊獨特、技藝高,就會成為來年 廟會、山會炙手可熱的團體。為了勝出,有些踩高蹺藝 人就獨辟蹊徑、別出心裁,練就用單腿蹺一級級跳下臺 階的技藝,贏得道觀道長、寺廟主持和民眾的注目、喝 彩,這就是民間最早的以藝會友、競技競爭獨桿蹺的初 期形成。
為保持和突出這一絕技,獨桿蹺第二代傳承人王家 絡(1844年出生)在雙腳高蹺發展為單腳高蹺的基礎上, 又自行設計、編排高難度的動作,把綁在蹺腿上的繩索 去掉,不用任何固定物,只用單蹺進行表演。后將這一 絕技傳授給王家子弟——王兆杰(獨桿蹺第三代傳承 人,1874年出生)。王兆杰將單一表現技藝的“獨桿蹺” 與流行鄉里的小戲曲“劉海戲金蟾”進行了融合創新, 編創了獨桿蹺“劉海戲金蟾”這一經典劇目。
當時,羊流鎮大洼村屬沼澤地形水洼地質,村內農田、水塘中青蛙眾多,再加上“劉海戲金蟾”的故事 家喻戶曉,獨桿蹺新編劇目“劉海戲金蟾”很受大家歡 迎。劇中兩個角色分別是劉海和金蟾。劉海的主要道具 是一根高約1.8米,直徑4.5厘米的圓木棍,最上端釘上一橫木抓手,在0.9米處安裝一塊供人踩踏的橫踏板,為表演時踩踏的蹺桿。金蟾的道具為一種綠色的仿蛤蟆頭部制作的頭罩,一條包住全身的綠色蟾衣。該劇的表演分 “串街”和“擺場”兩種形式。“串街”時,獨桿蹺表 演者扛著蹺跟著“表演隊”行走,遇到村民放鞭炮請他們表演時,劉海做“雙踩蹺”,金蟾做“蛙跳”動作行走。“擺場”時,技藝較為繁雜,需“劉海”與“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劉海做“雙踩”“單踩”“交叉踩”“左單踩”“右單踩”“蹦跳踩”等高難度、高技巧動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綣”等詼諧幽默的動作。獨桿蹺,從高蹺中發展、變革并形成如今的獨桿蹺藝術,已有近二百年歷史,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從道具、扮相、樂器到技藝表演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套路,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體系。“獨桿蹺”屬王家獨創,世襲流傳,是山東省內唯一的以單腳高蹺表演的民間舞蹈。
其高難度的技巧和獨特的造型,展示了民間群眾的膽識和創造精神,在山東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豐富和完善 了中國民間藝術寶庫,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的民間藝術 的獨門絕技。2008年6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 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

八仙送福——百獸圖
百獸圖是以民間傳說的八仙為藍本,由8個人分別扮“八仙”各騎一獸,以旱船竹馬的形式驅瘟辟邪的祈 福民舞。清光緒年間發源于新泰市羊流鎮大洼村。其造 型形象生動,雕繪結合,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性。其表 演、唱腔、伴奏具有地方特色,對研究地方戲曲發展具 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百獸圖的造型藝術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演出前, 由傳承人點燃三炷香三拜九叩,然后帶領表演隊全體人 員磕頭祭拜后,即可騎獸著裝。演出時一般先由龍燈、 高蹺、獅子等開路。百獸圖演員共有9人。1人扮馬童, 8人扮“八仙”。“八仙”各騎一獸,分別是:漢鐘離 騎雄獅,背玉扇;呂洞賓騎麒麟,背寶劍;張果老倒騎 毛驢,背漁鼓;曹國舅騎老虎,背陰陽板;藍采和騎海 蛟,背橫笛;何仙姑騎大象,背鐵笊籬;韓湘子騎梅花 鹿,背花籃;鐵拐李騎獨角獸,背火葫蘆。劇中的八獸 道具形態各異,但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制作時分頭、 身、尾三部分,用鐵絲連接,獸頭與獸身各栓上兩條布制挎帶,背于雙肩。獸身下沿邊用布簾遮掩,以不露雙 足為標準。
“八仙”的表演動作主要是“跑馬”動作。有“劈四門”“子午絡繹”“各條盤”“長蛇蛻皮”等,隊形 的變化由馬童調度指揮。“八仙”中的每位演員都有唱 詞,大都是歌唱天下太平、揚善懲惡、風調雨順、兒女 情感題材的歌詞。演出時的伴奏以打擊樂為主,樂器有 鼓、鑼、釵,并有嗩吶、笙、笛等。百獸圖的表演分“串 街”和“打場”兩部分,“串街”是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巡 游,以求驅趕瘟疫,降福興旺;“打場”是在寬闊的場 地上按照規定的格式和動作進行演出。
百獸圖是由民間信仰演變而成的一種村民自娛自樂的舞蹈方式,以八仙神話傳說所表現的扶危濟困、除暴 安良、邪不壓正的人物形象深得人心,可謂獨具特色: 其一它是新泰眾多民間所展演“故事”中的一部分,與 其他的旱船竹馬表演有著重要聯系。其二它造型各異, 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展示了民間百姓豐富的想象力和 創造力。其三它表演生動活潑,花樣繁多,引人入目,唱詞幽默風趣,通俗易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民眾 通過這種娛樂方式,表達了喜愛“八仙送福”,祛祟辟 邪、酬神避災、祈求平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儺舞代表——逛蕩燈
逛蕩燈是民間舞蹈中的一種祭祀類的儺舞,起源于隋唐時期,發源地是新泰市谷里鎮南谷里村,起始具 體年代已無可考。隋唐時期,谷里鎮土陶燒制業鼎盛, 每逢臨近春節,南谷里村的民眾結束了一年的勞作,投 入到娛樂活動的準備和制作中。當地燒陶藝人就地取 材,用陶罐制成人偶頭顱,里面點上蠟燭,又用一些簡 單的道具,如圈椅、圈杌(類似近代用的方形木凳)、 升(古時量米用的器具)等,組合成巨人形象,加入 傳統表演隊伍的行列。后來幾經演變,逛蕩燈中巨大的 人偶逐漸被定位為朝廷官員的官威形象,意為“天官賜 福”,又為“天罐賜福”。表達人民慶豐年,祈福貴, 官民同樂的美好心愿。
逛蕩燈的形成與發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習俗息息相關。其舞蹈的淵源可追溯到原始圖騰崇拜,從大 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證 實,早在五六千年前,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經有了以 舞娛神的“巫”。普遍的對神、鬼信奉的崇拜,為民間 儺舞的發展拓寬了發展空間。而逛蕩燈中的“大人”形 象就是古代的方相氏。遠古的傳說里,方相氏是驅鬼逐 疫之神。在古代送葬出殯時,大戶人家都用秫秸和布匹 糊扎高大的方相氏之像,在殯葬隊伍之前為亡靈開路, 以驅鬼辟邪。這與《論語》中記載的“鄉人儺,朝服而 立于阼階”相吻合(阼階,在古代指東面的臺階,是主 人迎賓的地方)。“鄉人儺”即為后代臘月擊鼓驅鬼的 活動。又據另一種傳說:隋唐時期,從南方來了戶人 家,他們根據南谷里村的土質特色,在此建窯制陶。率 領家族制陶的老人去世時,兒孫為讓故去老人的靈魂順 利通過鬼門關,特地燒制1個大水罐和8個小水罐,分別 制成大罐子燈和小罐子燈。每盞燈都由1人頂起,為老 人去送葬,以驅趕惡鬼瘟疫,據說這是逛蕩燈的原始形 態。逛蕩燈的緣起和習俗就是送殯的儺舞和驅鬼避邪的 方相氏之完美組合。這一方面與當地鬼神信奉有關,另一 方面與當地制陶業發達適宜就地取材有關。但發展到后 來,原有的為亡故的老人靈魂開道等習俗已不復存在。
逛蕩燈的制作想象奇特,制作材料古拙簡樸,是以民間生活所使用的普通器具——圈椅、圈杌、陶罐、升、秫秸、白布、黑布等為材料,按其形狀組合成人偶 形象,包含了木藝、雕塑、臉譜、燈光、服裝等藝術手 法,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逛蕩燈的表演形式粗獷 豪放,以形體動作為主,兼容舞蹈、民間雜技與民間戲 劇技巧。表演中,頂燈人頂扛起“逛蕩燈”,分別有 左、右、前、后跪拜等動作,因體形龐大,表演夸張, 頂扛和表演動作難度較大,需身材高大健壯的男子經長 期訓練才能勝任。其表演多與其他民間藝術活動配套進 行,因其形象高大威猛,多在隊伍之首,有開道打場的 作用。所到之處,人們視為“天罐(官)賜福”,必焚 紙鳴放煙花爆竹表示謝意,演出場面壯觀,展示了一種 威猛震撼、炫彩奪目的視覺效果。
逛蕩燈的人偶形象隨歲月的變遷,逐漸演變定位成朝廷命官,既表現了官民同樂的典范,也可視為民眾對 官僚的幽默、戲謔,表達了民眾的平等意識。其表演被 賦予三方面寓意:一是祭祀求靜,祈求故去的老人得到 靈魂安寧;二是盼望平安,希望得到驅鬼逐怪的方相氏 的庇護,祈求全家平安;三是體現親民理念,展現官民 同樂、祈福求祥的盛世景象,具有理想主義色彩。
逛蕩燈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獨特藝術形象,被視為光明和吉祥的象征,成為人們祈福求瑞的吉祥物。逛 蕩燈也是我省境內唯一的民間舞蹈之儺舞藝術,是豐富 多彩的齊魯民間文化中的又一朵瑰麗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