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第3版)/文化創意產業譯叢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年6月1日)
[英]大衛·赫斯蒙德夫(David Hesmondhalgh)著 張菲娜 譯
本書聚焦文化產業領域的研究分析,是相關從業人員的經典入門讀物。
目錄
導論 變遷與延續,權力與創意
一、概述變遷以及延續的重要性
二、為什么文化產業很重要
三、本書論述綱要
四、文化產業的定義問題
五、對此處使用的定義和假設的一些反對觀點
六、替代性術語
七、從文化工業(“CulturalIndustry”)到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
八、文化產業的特征:制作文本的產業
九、致讀者
第一篇 分析框架
第一章文化理論、文化生產理論
一、媒介和文化經濟學
二、傳播學研究
三、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四、何種政治經濟學
五、文化社會學和組織管理研究
六、激進的媒介社會學/媒介研究
七、文本問題
八、文化研究的成就與局限
九、媒介產業和媒介生產的文化研究方法
十、本書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2世紀的文化產業:關鍵特征
一、文化生產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作用
二、商品化問題
三、商業產權和結構
四、組織、管理和創作自主權
五、文化作品的質量
六、國際化和美國的統治
七、主導技術
八、文本變遷
第三章解釋文化產業
一、如何解釋變遷:簡化論的三種形式
二、文化產業變遷與延續的大環境(1945—1990)
三、政治經濟的變遷:經濟大衰退
四、政治和規制的變遷: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五、商業策略的轉變
六、社會文化及文本的變遷
七、技術變遷:信息技術與消費類電子產品
第二篇政策變遷
第四章電信和廣播的市場化
一、放松監管、重新監管與文化市場化
二、電信和廣播:為什么政府會干預
三、20世紀80年代:理論依據瓦解,市場化接踵而來
四、四次市場化浪潮
五、美國傳播政策的變化(1980—1990)
六、其他發達國家廣播政策的變化(1985—1995)
七、公共電視網面臨沖擊:變遷的個案研究
八、第三次市場化浪潮:過渡中的混合社會(1989年以來)
九、第四次市場浪潮:融合與國際化(1992年以后)
第五章政策的深遠變遷:著作權和創意崇拜
一、著作權
二、文化政策:創意產業時刻
第三篇文化產業中的變遷與延續:1980—2012
第六章產權、結構和規模
一、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并購熱——第一次世紀大逆轉
二、新一代巨型公司:強者愈強
三、集團化:從協同到整合
四、縱向一體化
五、產權變得更加集中?這很重要嗎?
六、小公司不斷涌現
七、獨立性、公司內部網絡和聯盟
八、文化產業規模變大了嗎?
九、繼續商品化
第七章創意和商業、組織和勞動者
一、管理文化產品:對創意的從松控制,對發行的從緊控制
二、市場營銷和市場調研日益重要
三、對創意的控制:從緊還是從寬?
四、勞動分工和工作條件
五、不同角色中文化工作的條件和狀況
第八章國際化:既非全球化,也非文化帝國主義
一、美國文化主宰地位背后的因素
二、既非文化帝國主義,亦非全球化
三、電視和地緣文化市場
四、東亞電視的崛起
五、國際電影產業:好萊塢的力量
六、其他產業、其他文本:印度和中國香港
七、文化帝國主義與流行音樂
第九章數字化與互聯網
一、新媒體與數字化:炒作的背后
二、數字樂觀主義者及其主張
三、數字樂觀主義批判及三種困境
第十章互聯網和數字化對當前文化產業的影響
一、危機四伏的音樂產業:從真實中鑒別炒作行為
二、電視:意味深長的消費者控制?
三、報紙、期刊和圖書
四、數字游戲產業
第十一章文本:多元化、質量與逐利
一、選擇、多元化與多樣性
二、社會公正與文本變遷
三、社會分裂與市場細分
四、質量下滑了?
結論文化生產的新時期
一、變遷的程度
二、評價變遷與延續
三、解釋變遷與延續
四、對未來研究的啟示
術語表
參考文獻
譯后記